close
新人才觀
不唯地域
不求所有
不拘一格
加快建設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建立人才綠卡制度,為優秀青年人才創新創業提供更多的公共資源和政策支持,創造更多的成功機會,讓“蓉漂”成為時代風尚。
“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曾經因電影裡的一句臺詞而廣泛流傳的人才新觀念,其實隻把道理說瞭一半。因為在當今全球范圍內爭奪優秀人才,已成為各國乃至各地之間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有錢,也不一定能請到人才。而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的最大難點在於,他們往往無法長年累月地留在一個地方創新創業。
昨日開幕的中共成都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明確提出,要堅持把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牢固樹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觀,加快建設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建立人才綠卡制度,為優秀青年人才創新創業提供更多的公共資源和政策支持,創造更多的成功機會,讓“蓉漂”成為時代風尚。成都市提出的新人才觀已經有瞭成功的探索案例:高新區去年起,在全省率先開始探索建立與世界接軌的柔性引才機制,截至目前,已成功引進瞭4個諾獎得主項目。
何為“柔性引才” 不設限 隻要科技成果轉化就行
“ 柔性引才 和 剛性引才 是一組相對的概念。”成都高新區黨工委組織部人才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過去,該區人才政策有一些剛性的條件,包括要求海外人才必須全職來蓉工作,必須每年至少在我國國內待6個月以上。這類模式被稱為“剛性引才”。但是對於很多非中國國籍的高層次人才,尤其是像諾貝爾獎得主、各國院士這樣的頂尖人才,要求他們每年至少在中國待6個月以上,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此背景下,高新區從去年開始探索,逐漸形成瞭新的引才模式,比如不對海外人才的工作時間、空間設限,隻要其科研成果在成都高新區內轉化,就給予相應政策扶持。
這些海外高層次人才不必長期在高新區工作,甚至不用自己在高新區創辦企業,隻要其科創成果通過在高新區內註冊的企業或機構實現轉化就行。這類引才模式被稱為“柔性引才”。
探索至今,高新區已通過“柔性引才”模式,成功引進邵斯達克、夏普萊斯、約翰·戈登、畢曉普等4位諾貝爾獎得主,進區開展前沿技術交流及科技項目合作。成都高新大核酸研究院、中美前沿生物醫藥夏普萊斯產業研究院、四川省生物增材制造產業技術研究院、成都畢曉普癌癥研究所等頂尖科研院所得以成立。
引才成效如何 “拿下”30個海外人才創業項目
去年,高新區宣佈設立總規模達50億元的人才資金,面向全球招攬人才,並從2016年10月起,施行《成都高新台灣電動床工廠區關於實施“菁蓉·高新人才計劃”加快高層次人才聚集的若幹政策》,明確瞭一系列柔性引進海外離岸人才進區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政策。
其中,鼓勵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方面,高新區對於企業在海外設立的技術研發中心或分支機構,經評審認定,授予“成都高新區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稱號的,可一次性給予10萬元建站費用補貼,以及每年最高50萬元的運營補貼。對於高校建設海外人才離岸基地創新資源匯聚站點,每年對於引才效果顯著的設點高校可給予最高100萬元的支持補貼。而對進入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創新創業的海外人才,可不受每年在高新區工作時間限制,經評審認定後,按條件享受高新區相關人才政策。
同時,強化對高層次人才的投融資支持。由成都高新區管委會出資,引導社會資本成立2億元的成都高新區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金。該基金采用市場化的管理方式,重點對離岸人才進區開展科技成果轉化進行融資支持,單個項目多輪投資累計可達2000萬元,加速海外離岸人才聚集。截至目前,高新區已在德國法蘭克福、丹麥哥本哈根、美國紐約、韓國首爾設立成都高新區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站點。這些站點已幫助高新區牽線對接瞭約30個海外人才創業項目,其中7個已簽約在該區落戶。
接下來,高新區還將重點在美國聖地亞哥、德國耶拿等地設立新的站點。
如何繼續引才 人才啥特點 激勵機制電動床就對應
“資本投的不是項目,而是人才和未來。”成都高新區創新創業服務中心主任繆曉波認為,“柔性引才”機制克服瞭海外高層次人才智力創新創業受居住時間、空間區域、人員國籍等限制,更加便利、靈活、高水平地為海外人才服務,為建設全面創新改革實驗區、打造國傢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提供瞭人才支撐。“正是得益於此,菁蓉國際廣場、天府新谷等大批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正成為越來越多的創新創業青年的圓夢之地。”
昨日,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濟環接受成都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接下來將結合部門職能,改革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完善適合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海外人才成長規律和實際特點的評價、使用、分配機制。以“高精尖缺”為重點,大力培養引進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以“技能成都”建設為重點,抓好高技能人才培育,暢通海外人才聚集渠道,引進更多海外人才智力。加快中國·成都國傢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強化人才激勵機制,使成都成為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樂土。
成都晚報記者 薛歡 黃尚斐
“柔性引才”
電動床解釋:
不對海外人才工作時間、
空間設限
成果1
4位諾貝爾獎得主
進高新區開展前沿技術交流及
科技台灣電動床工廠項目合作
成果2
一批頂尖科研院所得以成立
成都高新大核酸研究院
中美前沿生物醫藥夏普萊斯產業研究院
四川省生物增材制造產業技術研究院
成都畢曉普癌癥研究所
加快高層次
人才聚集
高新區去年設立
總規模達50億元人才資金
面向全球招攬人才
鼓勵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
有補貼
對於企業
在海外設立“成都高新區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
一次性給予10萬元建站費用補貼,每年最高50萬元運營補貼
對於高校
建設海外人才離岸基地創新資源匯聚站點
引才效果顯著,每年可給予最高100萬元支持補貼
對於海外人才
進入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創新創業的,可不受每年在高新區工作時間限制,按條件享受高新區相關人才政策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